明天,12月1日,第19个世界艾滋病日。而就在前几天,记者参加了一场特别的座谈会。“我们最害怕的,就是被人知道病情。”25日,由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艾科组织的HIV病友座谈会上,遭受歧视成了患者们共同的话题。会上,一名携带者说,他每天都要服药,为避免邻里的怀疑,他通常将药品包装盒烧毁,有时甚至将药装进其他药瓶,目的是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携带艾滋病病毒,面对别人的冷眼。
一对艾滋母子的遭遇
普通的粉色衣服,平底鞋,背着一个厚重的包。如果不是事先知情,面对这名来自外地的艾滋病病毒携带者,如果在路上碰见,你也许还会很开心地去逗她怀里那个可爱的孩子。她是一名年轻的母亲,前不久,和其他爱美的女子一样,她也把头发染成了褐色。但如今,太久没有修剪的褐色头发中,却有好几抹白发,特别显眼。她说,孩子还不到一周岁,像父亲。一看到白大褂,他就号啕大哭,她告诉医生,孩子可能是被“折腾”怕了。孩子出生不久,老是生病,一旦病了就很难痊愈。于是,有经验的医生怀疑孩子的免疫系统出了问题。随后的检查证实,孩子感染了艾滋病,是母亲传给他的,孩子的母亲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。“如果早发现,也许被感染的几率就不会这么高。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惋惜地说,如果孕妇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,只要通过剖腹产,避免母乳喂养,服用抗病毒药物,孩子被感染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。
昨日,记者见到这对母子时,他们正好来医院办理治疗手续。孩子一直哭,这名母亲急忙把孩子抱到外面,交给她的父亲、孩子的外公。这次过来治病,原本疼爱自己的丈夫躲得无影无踪,只有年迈的老父亲放心不下女儿,坚持要陪着一起来。“临走时,婆婆说我们母子不用再回去了。”她低声地说,病情确诊以后,本来只有丈夫知道的真相,不知道为什么被夫家的亲戚全知道了。从此,原本平静幸福的生活,一夜之间彻底改变。原本和气的婆婆,每天远远地避着她们母子;母子俩用过的东西,穿过的衣服,都好像会烫手一样,再没有人愿意去碰;一走出家门,亲戚邻居不是远远避开,就是隔老远在背后指指点点。她说,她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被感染的。起初怀疑是老公,但他不肯去检测,只是说,他没有。自从病被人知道后,她已经在当地找不到工作了,积蓄所剩无几。“现在最担心的,就是还有一个亲戚的小孩也吃过我的奶,不知道是否被感染了。”她担忧地问医生,这也是她此行的另一个重要的目的。
“最好去检测一下。”医生安慰她,“即使被查出,我们这里也可以提供抗病毒药物治疗,不要担心。”
医生不愿与患者靠太近
我们熟悉的是:普通人见到艾滋病人时,常常采取的态度是敬而远之。那么,在拥有专业医学知识的医务人员面前,艾滋病人会被怎么看待呢?昨日,记者以“艾滋病病毒携带者”的身份,前往福州部分医院、诊所暗访。虽然大多数医生能冷静地对待并加以劝导,但仍心存戒备。一些诊所内的医生虽然不会谈艾色变,但还是急忙把眼前的“艾滋病病毒携带者”劝走。
暗访一 医生不愿出手把脉
昨日上午9时许,记者首先来到福州铜盘路附近的“后营诊所”。记者故意压低声音问医生,“HIV携带者这里能不能治?”“什么?……”医生贴近记者问道,试图明白记者说什么。“就是艾滋病……”谁知,话还没说完,旁边坐着的一名病人诧异地看了记者一眼后,当即起身走向旁边的药房,和服务员小声地议论了起来。而这名医生原本放在桌面上的双手,也一下子拿开了,身子突然坐直了,顺势倒在了椅背上。“能不能替我把把脉。”说着,记者拉起衣袖,将手伸了过去。“不行,不行……”医生连忙摆手,他说,这里看不了的,更别说把脉了,并叫记者去找大医院。
暗访二 对艾滋病不想说太多
“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目前没什么药物可以治疗。”昨日上午11时,福州二环路附近的一家知名医院的医生,在接待记者的“求医”时告诉记者。这位医生说,艾滋病是通过血液或性进行传播的,目前全世界都没有办法解决这个病。“携带者就携带者了,这个也没有什么。”该医生说,以前有人想用药治疗HIV,但是即使治疗一段时间,HIV检查结果转阴后,过不了多久,HIV又转阳。该医生说,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如果不是太严重,并不会影响生育。她说,她不想说得太多,说来说去都一样。
暗访三 尽力保持一定距离
昨日中午12时许,记者来到位于福州鼓东路上的一家中医院“求医”。接待记者的是一名中年医生,问清记者的基本情况后,他要记者伸出舌头来,让他看看。“这种病有传染性,所以要小心谨慎。”这名医生告诉记者,说到“小心谨慎”几个字时,他下意识地将身子挪开,目的是跟记者拉开一定距离。最后,他还告诉记者,这种艾滋病在他们院也不能治疗,最好找市传染病院专门的艾滋病治疗区。随后,记者还暗访了其他一些医院和诊所。整个“求医”过程中,虽然医生们都尽力回答提问,但仍与眼前的“艾滋病病毒携带者”保持着一定的距离。
|